English

朱熹的智慧

1998-04-10 来源:光明日报 张立文 我有话说

由于朱熹思想成功地回应了宋代价值理想、外来文明和理论形态转型的三大挑战,化解了人与社会、人与人、人的心灵以及人界与天地界的冲突,而体现了历史的脉搏、时代的精神与中国的智慧。因此,他虽然与我们相距近千年,但他的生命睿智,仍能与今人产生一种神交的愉悦,给人以活的启迪、精神的激励。

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的《朱熹集》(郭齐、尹波点校)为第一个《朱熹文集》整理本,兼容历代学者整理的成果,并蓄海内外善本、孤本之长处,收集了朱熹佚诗和佚文,是迄今最为完备的版本,它弥补了以往朱熹著述版本纷繁、文字脱讹、断句困难、检索不便、佚文分散的缺失,为今人研究朱子提供了方便。

朱熹思想博大精深,他于经学、史学、文学、哲学、伦理学、历史学、教育学、语言学、文献学、自然科学以及政治学、经济学、心理学、美学、佛道两教等的研究,都有造诣,为当时集大成的学者。《朱熹集》为其代表作,包容了上述的方方面面,它为理解宋明新儒学(宋明理学)、理解中国传统文化、研究东亚各国(如朝鲜、日本、越南)的朱子学,提供了翔实的资料。

朱子学从公元13世纪以来已超越国界,成为当时东亚中国、朝鲜、日本、越南的官方意识形态,融入东亚各民族传统文化之中,成为东亚各国各民族之魂。东亚朱子学之魂,便是各国当时时代精神精华的体现。诸如求理精神、主体精神、忧患精神、力行精神、求实精神、道德精神、开放精神等七大精神之魂。

朱子学的最切近的学术目标,是要“格物穷理”,这个理既是形上学本体存有的根据,也是最深层的价值源泉。在朱熹思想中,如何协调人伦关系,规范宗法秩序,强化群体意识,提高群体智慧和力量以对付各种灾害,达到人人和谐统一,成为传统文化哲学的基本课题,它是以中华民族现实生存为根基的文化群体的主体精神。自觉而深沉的忧患精神,煎熬与锤炼了朱熹的思想意识,驱使他不断超越所处的时代,从形上学本体论的思维高度反思人伦的存在价值、文化的生命意蕴、道德的永恒力量,打破学术的派别门户之见,出入佛老,游思空无,综罗百代,和合儒释道三教。力行是朱熹入世的品格和刚健精神的凸显,是其投身现实社会,奋发进取,追求自己理想价值实现的体现。朱熹虽谈论心性、辨析义理,但旨在重建社会道德价值理想和伦理生活秩序,因而是有其现实针对性的求实精神的体现。他的道德精神是重建了儒家伦理价值体系,就能从心性这一根本上匡正唐末五代以来的道德沧桑情境,使社会伦理复归于三代“天理流行”的至善境界。朱熹哲学表现出极大的兼容心态和开放精神。

蕴涵在朱熹思想中的此七大精神之魂,是活生生的学术精神,它仍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民族文化传统之中,所谓传统与现代的关系,实质上是文化精神的转生问题,即与现代社会接轨,渗透到现代社会之中并适应其所需。

(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、博士生导师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